服务热线
027-88871118
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精神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观影,消费等等逐渐成为了大众的业余生活的重点。目前全球经济整体处于下行周期,而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特别是受疫情的影响,在短期经济波动背景下“口红效应”为文化娱乐产业带来新契机。当前大部分的产业顺应经济下行周期趋冷时,文娱产业中带给人轻松愉悦缓解压力且消费门槛较低的赛道往往走出逆周期行情逆势上扬。
那么,疫情结束后,哪一类题材的影片将更受市场青睐呢?
第一、网络电影方面
5月20日,猫眼联合爱奇艺公布了最新的电影方面相关数据,统计数据显示院线方,剧情类、动作、喜剧、冒险类影片占比达50%,其中剧情类的占比19%,超出第二动作类题材8%,网络电影方面,动作、喜剧、奇幻等占比超过50%以上。
2019年院线电影票房前十评分均在9.2左右,9分以上的院线电影贡献了65%的票房,影片评分是用户选择去影院观影的重要影响因素。进入2020年,疫情的影响,线上观影用户对网络电影的热度持续走高,讨论热度最高的是影片的演员/角色,同时对影片制作的相关评价占比提高,体现了用户对网络电影制作水平的更高要求。
2020年马上结束,全年院线停工四个月,官方最新公布数据,今年票房将损失达到200亿以上,不同于院线的冷清,网络方面进行的如火如荼,截止五月初,三大平台上映的影片中有25部分账票房破千万,分账票房破千万数量同比激增,其中爱奇艺上线16部,同比增长300%。其中,《奇门遁甲》分账达5300w突破优酷播放的《大蛇》5200w的记录,腾讯上映的《倩女幽魂》经典重映,目前分账已破3400w。
在题材上,截止到9月,爱奇艺上线影片中,动作,武侠,历史题材的影片同比增长明显,但是喜剧题材呈较明显的下滑趋势。但动作,喜剧,奇幻这几类仍然是主流,占比将近63%,也充分说明了观影用户的需求跟导向,从最新上映的《奇门遁甲》和《倩女幽魂》可以看出,对于影片的内容、制作方面要求更高。对比优酷的上线主打鬼怪类影片,腾讯跟爱奇艺对于题材的范围更为广泛。
对比院线电影,网络电影中的,奇幻、悬疑,武侠题材数量更多,在题材分布上与院线影片呈现一定的互补,但网络电影在剧情,动画,科幻等题材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经历全球性灾难后,用户的题材偏好将向喜剧、动作、犯罪、传记类倾斜,打破已有题材的桎梏,寻找下一条内容跑道,将成为疫情后的新赛点。
随着5g技术的普及,2020年,越来越多的用户现在大屏观看电影,电视端后续将成为网络电影分账的新增长点,同时电视端的发展也将给网络电影视听效果带来机遇和挑战,如果用内容抢占用户的客厅,逐步成为网络电影市场的重要阵地,爱奇异网络电影电视端票房同比增长了55%。
第二,院线方面
竞争加剧的2020,何为好电影?特殊时期之下,观众的线上观影状态和未来影院观影意愿如何?03年的非典后市场,能为今年带来哪些启示?环境受限,竞争加剧,我们为什么仍可以对行业充满信心?
A.竞争加剧的2020,何为“好电影”?
首先,我们今天探讨的“好电影”,是从 全国电影观众角度出发的“好电影”,因为我们做市场研究,势必要从广大电影观众的视角出发、以大盘整体情况来衡量。这也是为什么猫眼评分通常会比豆瓣评分高,因为豆瓣的核心用户是资深的影迷群体,他们的阅片量少数几百、多则上千,而猫眼覆盖的是全国的电影观众,其中低频观影用户占据很大比重,他们可能一年就看1-2次电影,所以在阅片量不同的背景下,对于好电影的评判也不同,而这些低频观影用户,正是我们市场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增量群体。
其次,观众会被绝对优质的头部内容集中吸引,近年来电影市场的格局,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格局,比如在2019年20亿体量以及上影片的票房总量,已经达到了全年的37%,而在观众愿意为好电影买账的时代,想成为头部就需要有绝对优质的口碑,至于集中吸引,则是反映了这个时代下,媒体传播下的一种聚焦效应,头部影片有热点,有热点的内容更加吸引媒体报道,报道之后热点更热,所以“ 观众会被绝对优质的内容集中吸引”这句话,基本概括了市场上的风貌。
B.那么观众是如何为电影打分的呢?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2019年票房5000万以上的影片中观众评分在9分以上的这些影片,来研究观众的评分路径。根据猫眼智多星的数据库汇总,观众评分常见的提及词可分为 “剧作”和“制作”两方面,剧作类包括剧情、故事、情节、泪点、节奏、感情、情感、台词等,制作类包括画面、特效、场面、场景、音乐、配乐、歌曲、色彩等。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剧作类的8项关键词提及率总计89%, 制作类8项关键词提及率总计96%,略高于剧作类。单项来看, 剧情的平均提及率高达43%,成为观众最为看重的电影要素。
除了此种分类方法,我们还可将这些关键词按提及率由大到小分为文本类(剧作、故事、情节、节奏、台词),视觉类(画面、特效、场面、场景、色彩),听觉类(音乐、配乐、歌曲)和情绪类(泪点、感情、情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猫眼评论的数据库后台中,绝对多数国产电影都能聚合出 【泪点】这个词,与之相对的是除了喜剧,绝大多数影片都聚和不出【笑点】这个词,泪点是观众更为敏感的评分点。
在各类关键词提及率与综合评分的关系上,综合评分9分以上的影片视觉评分大多分布在8.5-9.5分之间,且呈现一个正相关的趋势;听觉类分布比较散乱,绝对高分的影片中也有听觉元素表现很差的;文本类标准差较大,说明观众对文本类元素比视觉类元素更为敏感;情绪类提及词的分布比较整齐,我们大概能划出一条8.0分的下线,这也是9分以上影片普遍的特点,对泪点、感情等 情绪上的设计更为用心。
C.2020年电影市场,会有哪些新变化?
首先,时间上的压缩带来竞争上的加剧,如果以2019年国产影片551部的体量来看,今年在时间可能折损1/4的情况下,档期的缺失打破了原本的格局,未来剩余档期里 影片的竞争势必会加剧。
我们结合之前在猫眼线上圆桌上,二级市场分析师秋水老师的一个观点,我们可以拿春节档来类比今年时间压缩竞争加剧下的电影市场,因为春节档就是一个高密度压缩的档期。
在这种情况下,长线影片在短期内会被压缩,受众窄的影片也面临着被压缩的挑战, 口碑差、可看可不看的影片无疑会快速被市场淘汰,而像春节档一样,影院复工之后,观众或许会对轻松的、感官刺激的影片有强需求。
但我们要相信的是,这种特定的强需求只是短期的,2020年我们可能会面临数据上的折损,但电影观众不会倒推,观众会在压缩的市场中快速成长。 高口碑+强吸引力仍会是新形势下的核心吸引力,这种趋势只会更为加速的发展。
D.新冠疫情期间公众居家观影情况如何?
在今年春节档以来院线电影撤档期间,观众观影向线上转移,近期发布的系列调研结果显示,自1月21日至2月20日一个月时间内,观众 人均观影数量7部,平均每人每4天左右观看一部电影,观看10部以上电影的重度电影爱好者在男性观众和低线城市占比较高。
观影渠道选择上,“优爱腾”是最主要的渠道,观影占比81%;受春节档影片《囧妈》线上放映的影响,其上线渠道“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的观众观影比例占44%。
其中,更多观众在疫情期间选择喜剧类型影片,科幻、剧情、动作类型次之。惊悚/恐怖、灾难、战争/历史类型影片在疫情期间获得比平时更多的观看量。“沉闷无聊,打发时间”是观看此类电影的首要动机。
观众片单中,除线上上映的《囧妈》外,与疫情相关的灾难类型影片《流感》《传染病》关注度升高;奥斯卡 获奖影片《寄生虫》《1917》《小丑》等关注度也有所升高;此外,部分观众也会选择重温《肖申克的救赎》等经典影片,以及2019下半年新上映影片。
E.疫情结束后,观众是否愿意去影院观影?
根据向观众发起的调研结果,观众对疫情过后 观影的意愿增强,近七成观众选择在疫情结束之后“聚餐吃饭”和“去电影院看电影”;并且半数以上观众在经历疫情后影院观影的意愿增强,27%的观众表示“特别想去看电影”。三成观众表示“只要影院营业,就会去电影院观影”,观影意愿迫切;六成以上观众则表示要等待官方宣布疫情结束之后再进影院。
社交需求仍然是疫情后观影的首要需求,近三成观众选择在疫情结束后与“朋友/同事/同学”一起观影,超过了与“恋人”、“爱人/配偶”一起去影院观影的比例。
与疫情期间观众线上观影类型相似, 喜剧类型仍然是观众疫情后影院观影的首选,在口碑相同的情况下,26%的观众选择喜剧类型,其次是科幻、动作和悬疑类型影片。
历经风雨,我们仍可对电影行业充满信心
在影院4个多月没有影片上映,片方影片挤压待映、资金回流压力巨大,观众心理仍有观影负担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能对电影行业保有信心?希望向大家传递一些积极的数据、信号,为行业提提气。
第一,我们从历史数据上来看,中国电影票房9年时间提高500亿元、北美电影市场票房22年提高400亿元,对比两个市场的增长速度, 中国几乎是北美的三倍。所以哪怕今年市场数据有所折损,但等到市场回归正轨之后,持续稳健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超过年票房趋于稳定的北美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点,市场呈现包容性,爆款链路已经打通。去年我们发现,5部2019年影片替换半数影史前十,并且这种情况已经连续出现了三年。从2016年单片冠军《美人鱼》拿下33亿票房,《战狼2》直奔56亿击穿票房上线、抬高单片票房天花板,到今天,30亿、40亿、50亿票房的电影连续出现,爆款链路已经打通。2020年也同样有 极大可能继续出现50亿爆款,甚至挑战《战狼2》的票房天花板,数据上已经显示了今年爆款影片“虽迟但到”的必然性。
从爆款影片类型上看,喜剧、动作片是爆款影片的热门题材,《我不是药神》的出现引发了剧情片的高潮,到2019年,三大题材之外的科幻、动画、进口片、主旋律题材也各自出现爆款,爆款不再局限于三大主流题材,说明了这个 市场的包容性和可能性。
最后,从观众角度,我们看到了研究院刚刚分享的调研结果,过半观众疫情结束后去影院的意愿增强,27%观众意愿强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官宣引进后,我们可以发现网友表现出极高的期待,说明了好片对观众的调动性非常强。另外,中影华夏组织的公益复映片单也值得大家的期待。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这个应对策略背后看到政策的优惠和支持、看到片方的贡献,甚至我也听说损失最严重的的影院端,下半年推出了针对一线防疫人员免费观影等福利。这些事情背后,我感受到的是电影行业上下齐心的 共渡难关的勇气和决心,这就是我们积极面对现在、迎接未来的信心。
随着两会的召开,院线普遍放开提上日程,那么疫情结束后,市场率先反应的究竟有哪些片子呢?
从行业复苏的角度来看,一定是关注度越高的影片率先上映效果越好,但客观现实是影院刚开始营业不太会有国产大片甚至是中等体量的影片主动上映,而好莱坞大片大多瞄准的是全球市场,国内是否上映可能还需要看全球的疫情发展情况。所以大概率的情况是,国产中大体量的影片和进口大片都不会率先上映。所以剩下的就是中小体量的国产影片和批片,这两类电影。
从市场的角度看,中小体量的国产影片市场吸引力较弱,对于提振行业信心和推动行业复苏的作用较小;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的话,疫情结束后第一批走进电影院的或许大多是忠于影院的影迷群体,针对这部分观众,上映一些契合他们喜好的文艺类影片比较合适,比如今年的奥系电影,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当然从政策层面给予一定的支持或许会更好。
短期试水的应该还是小体量的片子为主,大片不会把力气压在这么大不确定性上,或者复映片也可以拿来暖场,也可以考虑针对核心粉丝把一些小众的批片拿出来率先上映。
影院经历了4个多月的关停,重新启动市场势必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的配合,考虑到影片成本的回收,第一批让批片、对票房要求不高的国产片带动是比较稳妥的,同时在传统的票房淡季(11月-12月中旬),大量引进海外电影弥补市场的空白。如果没有统一调控规划,在恢复营业后的上映节奏一定会呈现前松后紧的态势,下半年的档期非常拥挤。
组织优秀的国内外影片展映来配合影院复工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安全但不一定有效的解决办法。即使第一波复工观众流量不甚理想,也不会对各方产生太大损失。
历史来看,2019年头部影片(30亿+),票房前三分别为暑期档《哪吒》50亿,春节档《流浪地球》46亿,进口片《复联4》42亿;2018年前三影片分别为春节档《红海》36亿,《唐探2》33亿,暑期档《我不是药神》31亿;2017年前三影片分别为暑期档《战狼》56亿,进口片《速8》26亿,国庆档《羞羞的铁拳》22亿,这些头部影片选择的档期要么春节档、要么暑期档、国庆档,要么是进口片,而今年的进口大片种子选手《速9》宣布延期一年,其他进口大片相继撤档,进口片上力不从心。接下来头部影片只能在暑期档和国庆档之中产生,预计头部单片体量30~50亿。好的内容口碑当然会有好的延续性,依然会走长线,但考虑下半年影片积压的变现,估计口碑不佳的影片,生存空间会更短。
结语:在时间压缩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影片更依赖于质量和口碑发酵的速度,市场依然属于绝对优质的头部内容,品质欠佳的影片将被迅速淘汰,小体量影片面对更大的挑战,批片也可能受到电影节取消的影响而数量下降。疫情的原因,已经拿到指标的批片或许才是电影市场复苏的先锋部队。
不管是网络电影,还是院线影片,待疫情结束后,想要取得好高票房和好的回报率,质量与口碑双行是必然,同时也致敬仍然坚守在岗位的电影人们,电影的春天来得晚,但不会缺席。
文章取自:影视圈小娱 以上信息来源:猫眼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