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27-88871118
又是一次挖箱底的盘点。
剧本是一剧之本,地基不牢,后续拍摄制作的品质就不稳。优秀编剧始终是行业稀缺资源,因此特以豆瓣评分7分以上作为坐标系,统计哪些优秀编剧能够输出优质内容,让更多制片公司、平台看见,也由此剖析几点行业观察和思考。
本次统计2020-2021年豆瓣评分7分以上作品,共计91部,其中20年50部,21年41 部。因21年还有两个月结束,不断有新剧上新、开分,因此统计截至成稿,总体来看两年产出品质剧目基本持平,或有可能实现超越。
其中,9分以上有4部,分别为《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沉默的真相》,其中3部为2021年作品;8-9分区(不含9分)间有26部;7-8(不含8分)分区间为61部,占比最高。参与编剧多达300余人,涉及编剧团队、联合编剧。
观察一:
「叫得响」和「留得住」不平衡
本次统计剧目表格跨度时间在1个月左右,因为据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记者统计发现,剧目评分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升分少,降分多;分值下降跨度从0.1-1分不等;7分上下的作品评分发生浮动的剧目数量最多,表格中统计剧目最高时达到117部,成稿时为94部。
在笔者看来,豆瓣评分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作为衡量剧集品质的标准,因其用户范围覆盖的是年轻用户群体,上年纪的传统电视观众往往是「沉默的看客」,鲜在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声;但不可否认,豆瓣评分也是目前为止能够比较直观看到受众审美喜好、洞察剧集品质的一个维度,可作为一定程度上的参照。
因此,豆瓣评分的动态变化整体反应一个较为严峻的行业问题:在剧集高产能的今天,暂时性的叫得响、繁荣固然可喜,但是能够经受时间、大众检验并且留下来的作品不多。仅站在观众角度,较为私人和主观的感受是,每每「剧荒」,总是本能寻找十年前的老剧回看,且可供选择的剧目多,常看常新。如果按照当下的精品产出率,很难说再过十年二十年,那时的观众是否还有如今观众的幸运,是否将陷入「无剧可看」的境遇里。
另外,部分剧目的评分随着开播时间的推移而滑落,有些作品从8分跌到7分,较多剧目跌下7分,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1、剧作本身的品质不过硬,随着打分人数的增多,分数自然下降;
2、豆瓣评分被视作衡量剧集品质的重地,也存在人为干预的乱象,例如「竞品」恶意低分、粉圈之争波及剧集导致粉丝群起恶意低分等现象;
3、剧集播出期间人为干预,通过一些手段提升分数,播出之后维护停止,分数下降。
上述可能中的2、3点,均是扰乱评价体系的乱象,需要行业警惕,杜绝。
观察二:主旋律成品质高地
通过对近两年的剧目评分进行梳理,主旋律、现实题材、新颖题材作品脱颖而出是良好的趋势和信号,某种程度上说明观众的审美水平、审美期待都在提高。
主旋律作品中,重大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品在年轻观众当中取得良好反响尤其值得关注,说明当下的主旋律创作正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与年轻人对话、令年轻人接纳的创作路径。
以8.5分以上的剧目为例,《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沉默的真相》《大江大河2》《隐秘的角落》《跨过鸭绿江》《在一起》《战火熔炉》《大浪淘沙》等作品或回望历史、或反应现实,植根社会生活的不同时期节点,有深度有力度也有温度。近年来献礼节点多,献礼剧目大量涌现,上述作品从编剧到导演、服道化声录美再到出品方、平台等,均为行业「顶配」,也为创作梳理标杆、留下可供参照的宝贵经验。
另外,一些题材新颖、内容年轻的作品也得到了年轻观众的认可。这里着重要说的是,优秀的编剧、优质的作品、年轻的演员是可以互相成全的,可能在一部代表作之前年轻的编剧们藉藉无名,但只要扎实创作不急不躁,不仅能成就自己,也能成就作品和演员。例如,《城市的边缘》《如此可爱的我们》《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风犬少年的天空》《少年游之一寸相思》《侠探简不知》等作品,虽无所谓「流量」作为噱头吸睛,但剧作本身扎实,演员贴合角色,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观察三:独立创作不易,组团是常态
独立完成作品的编剧占少数,组团作业是常态为本次统计的另一发现。
94部作品中,仅有18部为1位编剧独立完成,分别为:龙平平《觉醒年代》,泳群《别云间》,小初《山河令》,董哲《战火熔炉》,刘星《大浪淘沙》,马晓勇《装台》,羊六《如此可爱的我们》,里则林《风犬少年的天空》,苏明《另一半的我和你》,未夕《乔家的儿女》,赵宁宇《光荣与梦想》,顾舒怡《夜猫快递之黑夜梦》,墨宝非宝《周生如故》,王艳秋《我成了他的班主任》,贾程《人间烟火花小厨》,贾长安《双探》,谷泉《今天不是最后一天》。
从生产的角度,1位编剧独立创作耗时长,比如《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前后打磨剧本6年,且需要编剧的功底扎实,不仅能够完成剧本,还得会写大纲、小传。独立创作也是编剧形成自己代表作的唯一途径,需要创作者耐得住寂寞,以及能够克服创作过程中诸多的现实问题。可以说,这类编剧是格外稀缺的「宝藏」。
组团创作很常见,最多一部剧署名编剧的人数可达10位以上。当然,从实际创作过程来说可能有更多人参与,甚至中途更换编剧(团队)数易其稿。
组团作业时,默契的搭档对剧集的品质很关键。譬如《隐秘而伟大》的编剧蒲维、黄琛,既是同学也是夫妻。正午阳光、小糖人等公司有相对固定的编剧团队,彼此熟悉,配合默契,例如《棋魂》《启航:当风起时》,总编剧均为卓越泡沫,编剧成员也基本一致。
还有另一种情况较为特殊,即去年、今年普遍出现的「单元剧」,各个单元独立成篇,在共同的主题下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在献礼剧中较为常见。在单元剧中,通常由1个编剧独立完成整个故事,体量在2-8集不等,其中不乏一线之名编剧,同台竞技,剧作功力的水平也很分明。
在编剧水平的呈现上,《唐人街探案》是比较典型的作品。三个单元由三组不同的编剧完成,品质出入较大,最后一单元引发争议,当时因为电影版尚未上线,观众就曾表示希望电影版能延续前两个单元的编剧水平。
观察四:优秀且持久的创作力集中在少数创作者身上
最后一点观察,高分之作里,创作者重复率不高,且剧本策划、编剧顾问等「编外人选」不仅为品质保证,更似「外挂」。
从左至右依次为:吴兆龙 李晓明 秦雯
比如《山海情》剧本策划是高满堂,作为行业内首屈一指擅长黄钟大吕题材的资深创作者,有代表作《闯关东》《温州一家人》系列,《老农民》《老中医》《老酒馆》系列。《隐秘的角落》剧本策划为胡坤,他是《东京审判》《八佰》的编剧,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今年反响强烈的《理想之城》剧本总策划是吴兆龙,他是《雍正王朝》《西圣地》等经典作品的总策划、制片人。《猎狼者》的剧本顾问是哈萨克族作家、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这些资深的、有代表作品的从业者经验丰富,为剧本品质增色。
除此之外,《叛逆者》编剧中有李晓明、秦雯,李晓明为《渴望》《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等红极一时的经典剧目编剧,秦雯为《我的前半生》《辣妈正传》编剧,同时还为《你是我的城池营垒》担任剧本总监。《玫瑰行者》的剧本总监是《北京女子图鉴》的导演周鉴葵。
能与资深的从业者共事,对年轻编剧来说是宝贵的经验和利好,他们提出的意见能够帮助成长中的编剧少走弯路。